0%
我要退群之谁是受害者?
时间:2020-12-03

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啦!教是我教,改是我改,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,到底谁辛苦?

 

这句话登上了头条,也说出了无数家长的心声!

 

 

比如内蒙古包头市五年级小学生豆豆(化名)的家长,光是学校要求的就加了8个群

 

她不由感叹到,这还只是大宝,小宝还没上学呢,以后小宝上学那可就是16个群了!

 

 

因为一系列家校界限不明确的缘故,今年已经爆发了多次网络讨论,“压垮一个成年人,只需要一个‘家长群’。”已经成为今年新的一个梗。

 

虽然有些夸张,却也真实的透露出家长“被作业”、“被点名”、“被任务”、“被压迫”。

 

 

下面跟大家分享两个在小编身边活生生的片段。

 

01

 

小喵(化名)也是一个5年级孩子的母亲。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的时候,因为她自己是美院毕业,所以孩子的手工、绘画、手抄报都难不倒她。

 

但是,正因为太出色,班级的板报从有空的时候帮帮忙,变成了一种义务。

 

有一次因为实在没空,导致班上板报评比不理想,小喵被老师点名,并被群体家长“网暴”了!

 

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,哭笑不得!

 

02

 

还有一位父亲小咪(化名),他是一名自由会计,在家居家办公。

 

所以早、晚的学校周边秩序引导从帮忙到志愿者,最后也变成了一种义务工作。

 

这种哑巴吃黄连的感觉让小咪特别糟心。

 

 

放眼望去,似乎家长就是那个遭受迫害的受害者!

 

但是,也有家长支持!

 

培新小学,学生家长李女士表示:我觉得挺方便的,如果没有那个群就得不到沟通。

 

除了通知内容、今天有啥活动、要带什么书都在群里,没有别的什么,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负担,挺好的。

 

 

 

然而,老师似乎也是受害者!

 

01

 

上海市杨浦区某小学二年级班主任李黎用“如履薄冰”“战战兢兢”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,“每天发通知、发作业之前都要想好措辞,很担心一不留神就被截图发出去”。

 

02

 

一位初中老师大吐苦水:“白天,老师要在课堂上竭尽所能做好教学工作,给孩子布置课后作业;晚上,学校还布置了一堆教学策划、课件制作、论文发表、公众号更新,逼着你加班。

 

有时甚至会被抓工差给领导写稿、下乡调研。老师也是人,没有三头六臂。

 

还有幼儿园以及低龄段的老师经常被要求发孩子小视频,常常吐槽“一天工作光发小视频就够了,每个孩子发一条,其他工作都可以不用做了!”

 

 

同时也有老师能够跟家长做好沟通!

 

“90后”的刘亚宁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所小学的2年班主任,在一年级入学的第一场家长会,就跟各位家长“立了规矩”: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在家长群发和教学无关的信息,看到消息不需要在群里回复,也不要在群里对老师进行奉承,这样老师和家长都好过一些。

 

当初在新人教师培训课上,刘亚宁接受到的第一个教育就是不要让家长改作业,也不要在家长群里点名批评某位家长或者学生。

 

问题的源头:

一、大环境的焦虑

 

老师因为业务、任务绩效考核有着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,导致在教务或者事务性的工作和焦虑转嫁到家长身上。

 

家长为了孩子,变得必须承接老师转嫁的压力。

 

二、各家庭、孩子的差异

每个家长社会分工不同、孩子情况不同。导致家长所能为孩子付出的精力、时间、能力都不同,同时孩子之间的差异与不同,导致产生对比与舆论的焦虑与压力。

 

当家校大战的时候,大多数人似乎都忘记回头看看自己的孩子。

 

 

1、因为作业都会在群里公布,所以孩子在学校不记作业。

 

2、因为有××的妈妈/爸爸绘画板报,所以孩子也不用画板报;

 

3、因为放学后会有父母来打扫,所以孩子可以不注意卫生,反正也不用自己打扫;

 

4、因为过多的非教务工作、任务,导致老师无法将心思全部放在教务工作上;

 

5、因为需要满足家长的过度关注,老师的工作变成小视频的搬运工,等等、等等……

 

 

家长的这种包办代替何尝对孩子不是一种伤害?

 

老师的这种分身乏术,不也极大的影响到了教书育人?

 

最后,所有的后果,都会变成跟“紧螺丝”一样,回馈到孩子身上。

 

因为爸爸妈妈为你付出了那么多心思,所以你考试一定要……

 

因为爸爸妈妈为你牺牲了那么多时间,所以你所有的时间都要……

 

因为老师需要满足许多家长的需求,所以孩子你要……

 

因为老师需要做过多非教务的“必要”工作,以无力再为孩子……

 

在网络上指责对方;在现实中不疏导矛盾;在家校共育中不建立合理机制。

 

 

回到退群事件上。退了群,固然家长不用再遭受各种信息轰炸与任务指派,但是同时也损失了解孩子成长情况的途径之一。

 

所以,不论老师有多忙、多累,家长有多辛苦、多无助,最终被伤害最深的一定是孩子。

 

幼小而无辜,却又因为环境而不得不融入其中。

 

当大人们在做一些理所应当的决定时,请回头看看,孩子是否才是受害者?

 

—END—

 

编辑:小悠

(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
 

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