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居家,我在沙发旁一边读着书一边陪妹妹搭积木。阅读伴随着积木塔不断倒塌的声音反复了几次后。终于,我听见她发出了狂躁的声音,“不玩了!”
我看着坍塌的积木,放下书,对她说:“你是不是生气了?”她难过中还带着气愤,回答道:“这个积木一点都不好玩!”我看了看积木摆放的顺序,问:“为什么它一直倒呢?”她挠了挠小脑袋,摇了摇头。我指着最下方的小木块,说:“会不会是因为这个底座不稳啊?”她转动着小眼睛,若有所思,回忆着倒塌的这几次好像都是最下方的小木块在“作祟”,“不如换一个大块的在下面?”于是,她对这些积木的摆放顺序做了调整,果不其然,重新堆积得又高又好。
现在的孩子通常都得到过多人的关注,爸爸、妈妈、爷爷、奶奶,一件事情不会可以扔给任意一个家长,于是孩子基本不需要做什么,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有人代劳了。这也就导致孩子没有机会体验成功的感觉,同时也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如果想要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,当孩子遇到困难时,家长可以尝试这四个步骤:
首先是共情,家长通过语言来认可孩子的情绪。连续不断的失败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或者感到懊恼、生气,家长不要急着责骂,不如尝试先“稳住”他,避免孩子情绪爆发陷入杜绝交流的状态。
其次,是询问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,家长询问与了解整件事的起因与经过,不但能引发孩子产生思考,还能培养他的语言表达能力,讲清楚了事情才能够更好地静下心来寻找失败的原因。
接着是提供自己的观察与见解,比如,从家长的角度来看,显而易见的是本次积木堆不好主要原因在于重心不稳,那么家长就可以展示自己熟知的埃菲尔铁塔、金字塔,无一例外,它们都具有类似“三角”的结构。
最后,是间接提供帮助。比如建议孩子换个工具、交换顺序、调整方法等等。这时,家长应当是一个引导者,一定不要直接上手帮忙,让孩子自己琢磨,他一定能够得出答案。
对于更大的孩子,家长在帮助他时可以直接启发他:“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做得更好呢?”这样做的目的,就是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引导,而不是去代劳。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孩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孩子最沮丧的时候,恰恰是启发他思考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,通过父母适当的引导,孩子就会明白,自己是有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