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孩子红着眼眶说“同学笑话我”时,家长的第一反应至关重要。此时不必急着追问细节,更不要用“这有什么好难过的”否定孩子的感受。就像孩子摔疼了需要揉一揉,心灵受伤时也需要被“揉一揉”。家长可以先抱抱孩子,耐心听孩子讲述事情经过,用简单的回应表达理解:“被这样说一定很委屈,妈妈小时候也被同学说过,当时也偷偷哭过呢。”这种接纳的态度能让孩子感到安全,愿意继续倾诉。
第一:找到问题背后的“钥匙”
孩子被嘲笑的原因往往藏在细节里。比如有的孩子因为身高被笑话“小矮子”,有的因为发音不准被模仿口音,还有的因为衣服颜色特别而被起外号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:“他们总说你什么?你觉得他们为什么这样说?”如果是因为某个客观特征(如戴牙套、体型偏胖),可以告诉孩子: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,有人觉得你的牙套像星星一样闪亮呢!” 如果是因为行为习惯(如反应慢、爱哭),则可以一起练习改善,比如用绕口令练习发音,用角色扮演学淡定应对。
第二:和孩子一起“解锁魔法口诀”
与其教孩子“打回去”或“别理他们”,不如教他们实用的应对技巧。比如当别人说“你好胖”时,可以笑着回应:“我妈妈说这是福气,而且我跑步比你快哦!”如果对方不依不饶,可以教孩子转身离开:“你说的话一点不好笑,我要去找有意思的人玩了。”家长还可以和孩子玩“反击金句”游戏,轮流扮演嘲笑者和被嘲笑者,用轻松的方式练习如何化解尴尬。
第三:给孩子的内心“持续充电”
对抗嘲笑最根本的力量,是孩子的自信。家长可以每天发现孩子一个闪光点:“你今天主动帮老师收作业,真有责任感!”“你画的恐龙尾巴特别生动!”周末带孩子参加运动或兴趣班,让他在擅长的领域获得成就感。同时,用绘本或电影引导孩子理解“与众不同”的价值,比如《丑小鸭》的故事让孩子明白:现在的“缺点”,将来可能成为独特的优点。
孩子被嘲笑时,家长的态度就像一盏灯——慌张责备会让孩子陷入黑暗,而温和坚定的引导能照亮他们前行的路。用倾听化解委屈,用智慧应对挑战,用爱灌溉自信,每个孩子都能在风雨中长成独一无二的花朵。